期刊信息
 

刊名:幸福家庭
主办: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ISSN:2095-4492
CN:36-1321/G0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被引频次:162
期刊分类:文学艺术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幸福家庭的分析框架与本土化建构(5)

来源:幸福家庭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7 17: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结合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与文明幸福家庭建设,达致互相融合和促进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三口之家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有否实施计划生

(三)结合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与文明幸福家庭建设,达致互相融合和促进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三口之家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有否实施计划生育对于幸福家庭的构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基层政府应以计划生育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改变传统陈旧的婚育观念和家庭观念,依托社区平台,广泛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围绕少生、优生、成才,积极开展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宣传培训,并对独生子女和退二胎指标的家庭制定并实行了婚、孕、产、育等一系列计生奖扶及优先优惠政策,对计生困难家庭办理计生奖励扶助和晚婚晚育奖励,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国家的奖励辅助政策,扩大奖励扶助范围,增强奖励扶助力度;根据家庭的需求特征,努力提供家庭生活、家政教育、家庭保障、家庭保健等方面的宣传服务;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提前五年享受养老保险,对医疗保险和养老金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等,为计生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通过这些举措使养老功能在家庭和社会之间转移、互补,倡导个体在家庭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促进文明幸福家庭建设。

(四)契合幸福家庭的理想类型,提高幸福家庭的主观和客观指标

根据前文对于幸福家庭理想类型的归类,主要由主观和客观指标互构而成,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对于幸福感的体验。对于“不协调型”的家庭,应该通过提高主观指标获得。正如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述“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17],因此,夫妻作为家庭核心成员,应该在婚前寻求“门当户对”的同质性,这样般配的婚姻可以在婚后得到较强一致性,也会提高家庭其他成员对家庭幸福的自我评价和契洽度;对于“顺应型”的家庭,就应该提高客观指标,可以通过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这就迫切需要有直接的政府干预,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稳定就业格局,尽力提高就业率,从人本主义和家庭本位出发,建构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使底层群体不被排挤出幸福的范畴,有信心改善自己的困境,有效、实在地提升群体幸福感;对于“被剥夺型”的家庭,需要提高主观和客观双重指标,除了采取上述的多重举措外,还应该淡化传统的父权意识,减少家庭资源的性别分化造成的危害。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家庭成员的收入差距有性别分化的倾向,会影响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和心理承受力,产生被剥夺感,对家庭关系产生微妙的变化。这里就凸显了计划生育对于完善家庭性别结构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合理的角色分工和代内代际互动,使家庭成员达致角色适应,共同构筑理想的幸福家庭模式。

2.林 本(1983-),男,福建福安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博士生。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幸福观多有精辟论述且流派纷呈,主要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女性学、政治学、心理学、老年学等领域,各个领域的学者依据各自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对幸福感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但关于家庭幸福观的论述则很少见,而社会学、人口学领域对家庭幸福观的经验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为了深刻洞察幸福家庭,本文采取从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从社会学和人口学双重学科视角,采用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家庭。

一、研究背景和概念设想

(一)文献综述

幸福是活在当下的人们的主观感受,对幸福的理解和讨论源远流长。在国外,第一个对幸福问题做出系统回答的是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六世纪的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他的幸福观念是:一是有中等财富;二是身体不会残废,没有疾病;三是一生顺利,总是能够心情愉快;四是有好的儿孙;五是能善终,光彩而安乐地死去[1]。而对于幸福的系统研究则始于西方哲学家,精神幸福主义者德谟克利塔斯就认为“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2];苏格拉底的“道德幸福论”,认可了财富无关美德,但美德却会带来财富和其他一切福祉[3];柏拉图则强调“至善”之境才是真正的幸福;英国新经济学基金会发表的《繁荣社会的幸福宣言》[4],直指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基于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并保持幸福,直接呼应了世界绝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生活的企盼。对于现代社会日益凸显的幸福危机,幸福丧失其固有本质的现实,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和唐纳德·坎贝尔在《享乐的相对主义和规划美好的社会》中,通过将适应水平理论应用于个体和集体幸福研究,得出了更好的客观生活条件对个人福利没有影响的结论,即“幸福悖论”[5]。这一理论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事实和数据反复验证其科学性,并由此衍生出“不幸福的经济”[6]和“不幸福的政治”[7]的提法,并使幸福革命成为自觉,追求幸福社会成为终极目标。在研究幸福感的诸多文献的梳理中,主要形成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主观幸福感(SWB)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文章来源:《幸福家庭》 网址: http://www.xfjtzz.cn/qikandaodu/2020/0827/783.html

上一篇:注重相关学科融合 深化家庭幸福研究
下一篇:四维关系 幸福家庭的密码——健康关系速写

幸福家庭投稿 | 幸福家庭编辑部| 幸福家庭版面费 | 幸福家庭论文发表 | 幸福家庭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幸福家庭》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